警惕街头扫码陷阱:2025年最新诈骗案例与法律警示
近期多地警方披露“扫码送礼品”诈骗新动向:山东莱西赵女士因扫描群内“免费领水杯”二维码下载涉诈APP,被“刷单返利”骗局卷走数万元;山西左权翟某某团伙通...
近期多地警方披露“扫码送礼品”诈骗新动向:山东莱西赵女士因扫描群内“免费领水杯”二维码下载涉诈APP,被“刷单返利”骗局卷走数万元;山西左权翟某某团伙通过扫码转发“招聘广告”至17万余人微信群,为电诈引流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,获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半;黑龙江桃山李某等人以扫码送保温杯、鸡蛋为饵,将涉诈广告推送至300余个微信群致2500余人受害,涉案金额超7000元。
根据《刑法》第287条之二,明知他人实施电诈仍提供广告推广等帮助,情节严重即构成帮信罪。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特别警示:街头扫码常伴随“三重风险”——个人信息泄露、手机病毒植入、电诈引流链条。上海消保委调查显示,65%消费者不愿在扫码时提供手机号,56%对强制获取位置信息感到不安。
法律层面,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26条明确禁止经营者以格式条款强制交易;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13条要求处理个人信息需经本人同意,不得以不同意为由拒绝服务。消费者如遇强制扫码关注、过度索权等行为,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或通过消协***。
建议:扫描前核实二维码来源,拒绝授权非必要个人信息;发现异常立即报警,保留交易记录作为证据。警惕“免费午餐”背后的陷阱,守护个人信息与财产安全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作者小象: 于 2025-10-04 10:14:38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