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真出自唐太宗?千年古籍揭秘民本智慧
近期,某知名企业因忽视用户反馈引发舆论风波,再次印证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的永恒价值。这一被广泛归功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格言,实则源自先秦典籍,其背后...
近期,某知名企业因忽视用户反馈引发舆论风波,再次印证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的永恒价值。这一被广泛归功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格言,实则源自先秦典籍,其背后的民本思想至今仍具现实启示。
据《荀子·哀公》记载,孔子与鲁哀公对话时提出“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。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”,明确以舟水喻君民关系。战国末期,荀子在《王制》篇进一步阐述此理,强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。至唐代,魏征在《谏太宗十思疏》中引述此典,促成唐太宗将其奉为治国圭臬。贞观年间,太宗屡次以隋亡为鉴,推行轻徭薄赋、与民休息之策,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。
当前,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。从基层社区治理到企业公共服务,民众参与意识显著提升。如某地推行“居民议事会”制度,通过民主协商解决老旧小区改造难题,正是“载舟”智慧的现代转化。反之,若忽视民意诉求,则可能引发“覆舟”危机——近年多起品牌因产品质量问题遭消费者抵制,即为明证。
历史与现实交织印证:无论为政或经商,唯有敬畏“水”之力,方能行稳致远。这一穿越千年的民本箴言,在当下更显其警示价值——权力的根基,永远在于民心的托举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作者小象: 于 2025-09-12 11:57:38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